咖啡虎皮鱼知识网

揭开水族的历史与生活:神秘密码背后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5-02-12 11:04

揭开水族的历史与生活:神秘密码背后的故事

探秘水族寄情

神秘水族意牵魂,溯本寻源岁月存。

水语奇书藏古韵,干栏巧筑映乾坤。

端节欢歌情似海,卯节逸趣梦留痕。

千载传承心有悟,遥思共感意难论 。



水族初印象:神秘面纱后的独特民族

在中国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水族宛如一颗独特的明珠,散发着别样的光彩。据 2010 年统计,水族人口约有 41 万 ,主要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像贵州省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便是水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这里也被誉为水族的 “大本营”。此外,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也有不少水族同胞生活。

水族的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殷商时期,水族先民从中原南迁,融入百越族群,后在秦王朝发兵岭南时,又迁徙至龙江、都柳江上游,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水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 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分三洞、阳安、潘洞等土语;还创造了神秘的文字 —— 水书,这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记载着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等文化,是水族文化的瑰宝。

溯源寻根:水族的前世今生

水族的起源,犹如一团神秘的迷雾,引发了无数的猜测与研究。在众多说法中,殷人后裔说颇具影响力。水家学会的学者们通过对殷商亡国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水族的历法与殷商历法极为相似,水族语言中也保留着大量中原古音,水书文字更是与商朝甲骨文的楔刻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有学者运用先进的 DNA 鉴定技术,进一步佐证了水族与殷商的渊源。传说中,水族先民发祥于睢水流域,那句古老的 “饮睢水,成睢人”,仿佛穿越千年的回响,诉说着他们与睢水的不解之缘。

当然,除了殷人后裔说,还有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观点。这些说法虽各执一词,但并非毫无根据,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水族在发展史上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的迁徙轨迹,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性与合理性。综合来看,水族的形成极有可能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其文化也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水族的发展也经历了诸多波澜。大约在殷商之后,水族先民从中原踏上了南迁之路,逐步融入了百越族群。在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他们吸收了百越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形成了南北民族融合的二元结构形式。

公元前 2 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发兵征剿岭南。水族先民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再次举族迁徙,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溯流而上,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这一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稳定的环境,为水族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大致奠定了后世水族的分布格局。

经过八九百年相对稳定的发展,到了唐代,水族迎来了重要的历史节点。开元年间(713—741 年),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了羁縻抚水州,这是中央王朝对自称 “睢” 族群的正式确认,标志着水族以单一民族的身份跻身于中华民族之林,族名也从此以 “水” 代 “睢” 。这一时期,水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为水族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水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前行。宋代,水族地区设置了荔波、陈蒙、合江等州,加强了中央王朝对水族的统治;元代,在水族聚居地设立了云府;明代,水族人民与统治者发生斗争,战后统治者驻军当地,促进了民族融合;清代,水族地区的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增设了贵州都匀府、都江厅等。辛亥革命后,三角屯州和都江厅分别改为三合县、都江县;抗战时期,三合县和都江县合并为三都县。1957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自治区域,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多彩文化:水族的精神家园

(一)语言文字:沟通与传承的纽带

水语,作为水族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承载着水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它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水族同胞紧密相连。尽管水族分布在不同地区,但水语的通用性让他们能够顺畅沟通,没有丝毫障碍。水语大致可分为三洞、阳安、潘洞等土语,虽在语音和词汇上稍有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水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反而为水语增添了一抹独特的地域色彩。

而水书,无疑是水族文化中最为神秘的瑰宝。它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被誉为象形文字的 “活化石”。水书的字形结构独特,包含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多种类型,这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是岁月的使者,记录着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堪称水族的 “百科全书”。在水族社会,水书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无论是婚丧嫁娶、建房动土,还是节庆祭祀,水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指导着水族人民的生活,维系着水族社会的秩序。

(二)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文化印记

1. 信仰崇拜:万物有灵的敬畏

水族的信仰文化,深深扎根于原始宗教的土壤之中,他们坚信万物皆有灵,对自然、祖先、图腾和鬼神充满了敬畏之情。在水族人民的心中,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树木、石头等,都蕴含着神秘的力量,必须怀着虔诚的心去敬畏和崇拜。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向自然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祖先崇拜在水族的信仰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水族人民认为,祖先的灵魂会庇佑后代,因此,他们会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献上丰盛的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之情。在一些水族村寨,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祭祖习俗,每逢节日,族人都会聚集在祠堂或祖屋前,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传承着对祖先的敬重。

水族的图腾崇拜也别具特色,鱼是水族最为重要的图腾之一。在水族的文化中,鱼象征着吉祥、丰收和繁衍。这种图腾崇拜,不仅体现在水族的传说、故事中,还融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水族的婚俗中,鱼常作为信物、圣物出现,寓意着新人如鱼得水,恩爱白头。

此外,水族对鬼神的信仰也较为普遍。他们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鬼神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在面对疾病、灾难等问题时,水族人民会请巫师或水书先生举行驱鬼、祈福等仪式,以消除灾祸,保佑平安。这些信仰崇拜,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却反映了水族人民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服饰之美:素雅中的民族风情

水族的服饰,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现着水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水族男女都钟情于青、蓝两色的服装,这些服装的布料大多是他们自织自染的土布,也就是远近闻名的 “水家布”。这种布质地厚实,颜色深沉,不仅适合水族地区的气候,还体现了水族人民质朴、勤劳的品质。

水族男子的服饰简洁大方,过去多穿大襟无领宽袖的青蓝土布长、短衫,内衬白布短褂,下身穿青蓝简便裤,脚穿元宝盖青布鞋,用青布包头,尽显粗犷豪放、诚挚豪爽的品格特质。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子的服饰已逐渐汉化,但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场合,他们依然会穿上传统服饰,重温民族的记忆。

水族女子的服饰则更加精美,充满了民族风情。她们上身穿蓝色大襟无领半长衫,着青布长裤,衣裤四周镶有花边,系青色绣花围腰,喜将头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节庆期间,妇女们更是会戴上项圈、凤钗、须花、耳环、手镯等银饰品,光彩照人。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族女子服饰的胸襟、袖口、衣角、裤脚处,多以精巧多彩的马尾绣式样作装饰。马尾绣是水族古老且富含民族特色的刺绣技艺,用料考究、工艺繁复,被称为 “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它以马尾毛作为重要原材料,经过处理马尾、选马尾毛、做马尾线、绘图、勾边、填心、镶金线、钉 “铜钱”、拼装等九个步骤,绣出的图案流畅立体、层次丰富,宛如 “绣布上的浮雕”,为原本素雅的服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3. 美食风味:酸辣交织的味觉密码

水族的饮食文化,如同一场奇妙的味觉之旅,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在水族的餐桌上,鱼是必不可少的美食。水族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盛产各种鱼类,这也为水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他们擅长用各种方式烹饪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鱼包韭菜。这道菜的制作方法独特,将鱼洗净后,填入韭菜等香料,用糯米草捆绑,放入锅中炖煮。煮好的鱼包韭菜,鱼肉鲜嫩,韭菜的香味与鱼的鲜味完美融合,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传说先人们曾用它驱除过百病。

除了鱼包韭菜,水族还有许多特色美食。比如,九阡酒,这是一种用糯米酿造的甜酒,酒精度数较低,口感醇厚,香气扑鼻。在水族的节日和庆典中,九阡酒是必不可少的饮品,人们用它来招待客人,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欢迎。还有酸汤鱼,这是一道以酸汤为汤底,加入鱼、豆腐、蔬菜等食材煮成的菜肴。酸汤的酸味浓郁,能够刺激食欲,让人胃口大开。吃的时候,鱼肉鲜嫩,酸汤的酸味和鱼的鲜味相互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水族人民还喜欢制作各种酸菜、酸肉等酸味食品。这些酸味食品不仅是他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族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在炎热的夏季,吃上一口酸爽可口的酸菜,既能消暑解渴,又能增进食欲。

4. 建筑艺术:干栏式建筑的智慧

水族的建筑艺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干栏式建筑是水族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这种建筑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架空,用于饲养家畜、堆放杂物;上层住人,既通风防潮,又能避免野兽的侵袭,非常适合水族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和多山的地形。

干栏式建筑的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连接,不用一颗铁钉,却能保证建筑的稳固。在建造过程中,水族人民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生活需求,将建筑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屋顶多为歇山顶或悬山顶,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房屋的墙壁一般用木板或竹片围成,既通风又透光。

走进水族村寨,一栋栋干栏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在建筑的装饰上,水族人民也独具匠心,他们会在门窗、栏杆等部位雕刻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龙凤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展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三)盛大节日:欢乐与传承的庆典

1. 端节:水族的春节

端节,无疑是水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为 “世界最长的年节” 和 “世界最长的民族传统节日”。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

在端节到来之前,水族村寨便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家家户户洒扫庭院,将居室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节日的前一天,村寨里敲响铜鼓,那激昂的鼓声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一年的收获,也传递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许。

端节的主要活动包括祭祀和赛马。除夕(戌日晚)和初一(亥日)晨,水族人民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他们会认真清洗用具器皿,供品中不能有鱼以外的其它肉类,忌荤但不忌鱼,因为传说先人们曾以九种菜和鱼虾做成的药驱除过百病。祭祖的主品是鱼包韭菜,这道菜承载着水族人民对祖先的深深敬意和感恩之情。

赛马是端节的另一大亮点,也是南方民族年节中独有的现象。在端坡上,骑手们骑着骏马,风驰电掣般地奔跑,观众们则在一旁欢呼呐喊,场面十分壮观。赛马不仅是一种竞技活动,更是水族人民展示勇气和力量的舞台,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端节期间,青年男女还会在 “端坡” 周围奏乐歌舞,举行斗牛、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亲友欢聚会餐等活动。邻近的苗、侗、布依、壮、瑶、汉等民族兄弟也会前来参加,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2. 卯节:浪漫的东方情人节

卯节,水语称 “借卯”,义为 “吃卯”,在夏收夏种结束之后的水历 9 - 10 月间(对应阴历 5、6 月)分四批过节,是预祝稻作丰收与人口增殖的重大年节之一,也被誉为 “东方情人节”。

卯节的起源,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水族的祖先们在一次战争中,得到了仙女的帮助,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了感谢仙女,水族人民便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卯节。

卯节期间,水族人民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祭祖是卯节的重要环节,人们会带着祭品来到祖先的墓前,缅怀先辈,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五谷丰登。祭祀稻秧和祈雨也是卯节的传统活动,水族人民深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这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

而最让人期待的,当属青年男女的对歌和跳舞活动。在卯坡上,青年男女们身着盛装,聚集在一起。他们用歌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用舞蹈展现着青春的活力。歌声、笑声、掌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卯坡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许多青年男女也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结识了心仪的对象,成就了一段段美好的姻缘。

3. 其他节日:各具特色的民俗盛宴

除了端节和卯节,水族还有许多其他各具特色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水族人民独特的文化和情感。

苏宁喜节,水语音译,义为水历四月丑日节,水历四月对应阴历腊月,源于对生母娘娘祭祀的古节,被誉为水族的妇幼节。在这一天,孩子们会提着特制的小提篼,结队挨家逐户去讨吉利的年饭,人们会热情地接待他们,给他们散发彩色糯饭、肉块、豆腐干及红鸡蛋等。这个节日充满了童趣和温馨,体现了水族人民对孩子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敬霞节,是水族的一种祈雨仪式,每隔七至十三年举行一次。在选定的日子,各家族成员会穿着特定服装,带着祭品前往指定地点进行祭祀。巫师会主持仪式,试图通过法术召唤风雨。这个节日反映了水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雨水的渴望,在过去,雨水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敬霞节也成为了水族人民祈求丰收的重要方式。

当代发展:水族的新征程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水族地区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来了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蓬勃发展。

经济上,水族地区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特色农业蓬勃兴起。三都水族自治县已种植毛尖茶、白茶等品种 18.84 万亩,涉茶农户 2.1 万户 8.4 万人,2024 年上半年茶产量达 2458 吨,产值 4.24 亿元 。黎明关水族乡以 “订单” 农业发展壮大 “板寨红” 产业,通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板寨红米、紫米、蜂蜜脐橙、黄金蜜柚等特色产业订单化种植,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地水族乡围绕茶叶、小黄牛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涵盖畜、粮、果、菜、手工艺等 5 大类,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不断彰显,区域特色产业板块越来越清晰。

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如今,水族地区几乎村村有完小,重点乡镇都有初级中学,“两基” 教育攻坚项目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三都水族自治县在 “十三五” 期间,累计投入 8.35 亿元,新建 82 所中小学校,撤并 43 所小学(含教学点)、5 所初中,建成 16 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全面解决安置点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三都民族中学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三都县职校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高考质量保持稳步上升趋势。此外,当地还狠抓改革创新、特色创建、安全保障和教育惠民,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

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水族人民也做出了诸多努力。水书和水族马尾绣作为水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得到了重点关注和保护。2022 年,“中国贵州省水书文献” 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填补了贵州省在该名录中的空白。都匀市积极开展水书抢救保护工作,对档案馆馆藏水书进行裱糊加固、翻译注释、全文扫描等,让水书得以长期保存,并将水书和水文化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开设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从小培养孩子对水族文化的爱好。三都县则通过健全制度保障、盘活资源聚合、强化活动载体、打造特色品牌、根植人文关怀等举措,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机。目前,三都县累计开展马尾绣、水族剪纸等各类培训班,培训从业人员年均 2000 人次以上,还将 “非遗” 文化 “搬” 进校园,2023 年共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 20 次,开办讲座 5 场(次),覆盖师生 3000 余人 。

展望未来,水族地区将继续依托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相信在水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水族这颗民族之珠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水族的未来也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