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虎皮鱼知识网

从水仙、肉桂到大红袍:探讨岩茶汤色深、茶味淡的原因

发表时间: 2022-11-06 22:05

从水仙、肉桂到大红袍:探讨岩茶汤色深、茶味淡的原因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有一回在试茶时,喝过一泡花香高丛。

那泡茶很古怪,刚一开始冲泡,茶汤谈不上醇厚。

؜和优质正岩高丛,相差甚远。

但将它当成是一泡普通岩茶,茶味厚度又勉强过得去,不至于寡淡乏味。

然而,它的茶味维持力很弱。

3冲之后,立马不行,水味出来了。

见状可以板上钉钉,这泡茶的内质不足,茶味不耐泡。

但一旁在场喝茶的朋友却关心,咦,可它的汤色没减弱。

汤色深浅程度,看着和先前没差。依旧是橙红色,也算透亮。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有的岩茶会出现“有汤色无茶味”的状况?

汤色与茶味的变化难道不是“正相关”吗?汤色深茶味浓,汤色浅茶味就淡?

千万别这么联想,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

正岩原料,发酵适中,焙成轻火的黄观音、金牡丹等,它们的汤色偏黄偏浅,但并不影响茶味发挥。

茶汤入口,依旧有滋有味。

反之,那些泡出来是“酱油汤”的病火茶,汤色虽深,但实质却是花架子, 中看不中用。

肉眼看到的信息,反而会带有欺骗性。茶味是好是坏,喝过才知晓。

对岩茶而言,有汤色而无茶味,可以重点怀疑以下3点。

《2》

一、做青过熟。

岩茶圈内有这样的病态审美,用红茶的标准来审视红茶。

认为肉桂、水仙等,泡出来的汤色要红一些才好。殊不知,哪怕是正儿八经的红茶,也不再执着于“红汤”。

金骏眉是标准汤色是金黄透亮,带金圈。

正山小种的茶汤,以橙红透亮为主。

发酵适中的武夷岩茶,汤色橙黄为标准。

汤色过分发红的岩茶,反而有做青过熟之嫌。

比如,摇青频率太快。

比如,静置发酵时间太长。

又比如,只摇青不吹风,或吹风不及时,水分走得不透……

这些的做法都会导致茶叶内部的多酚类物质,快速氧化。

转而就是生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物质。

由于氧化发酵程度高,茶红素、茶褐素等水溶性色素类物质占比过高。

泡出来的茶汤,乍一看跟熟普似的。

这样做青过熟,发酵过高的“岩茶”,早已脱离了乌龙茶的半发酵标准。

处于病态的“红茶化”。

那些做青过熟,但焙茶时仅轻轻焙了一下火的岩茶,喝起来焦糖香很弱。

干茶颜色看着偏绿,没有完全焙转色,但冲泡出来的茶汤却是橙红色、褐红色,喝起来没多少焙火气息。

因为发酵程度高,也谈不上多苦涩,但汤感不醇厚。

闷上一会揭盖趁热去闻,茶香不清晰,甚至会有闷味。

由于故意加重发酵的缘故,这类做青过熟的岩茶,茶味物质含量虽然不高。但却有较多的茶红素、茶褐色等水溶性色素物质支撑。

因此能做到3-5冲后,茶味已经变淡,汤色依旧不减!

《3》

‬二、焙火焙死。

焙火焙过头的岩茶类似烤焦的肉,没有饮用价值。业内俗称“病火茶”。

鉴别病火岩茶,有不少实用法子。

闻干茶,有焦糊味,无焦糖香,烤焦烤糊的气味明显,凑近去闻比较呛。

看干茶,条索颜色过深,偏炭黑,仔细观察可发现,干茶表面并
没有光泽感,较枯槁。

冲泡后浅尝茶味,茶味薄,一股焦苦味,没有茶香,汤水不稠滑,没回甘,不好喝。

稍闷一会,再看叶底,病火茶的叶底没有正常岩茶的软亮鲜活感。

用手轻轻捏去,会⁩感觉手感偏僵硬,没有弹性,证明叶底内在机理受损严重。

纤维活性受损,哪怕多次冲泡,也无法自然舒展。

最后的最后,回到正题,看汤色。

尽管病火岩茶的外形、香气、滋味、韵味等表现,一言难尽。但它的汤色却很深沉。

汤色红里透着黑,类似酱油汤色。

话说,这种“发黑”的汤色是怎么做出来的?

因为焙火操作不当。焙茶时温度高了,时间太长,将茶叶内部的活性彻底焙焦。

茶味全部受损流失后,泡出来的茶汤,入口焦苦、寡淡、又乏味。

但阴差阳错间,却诞生了不少呈现深色的天然色素。这些色素,是导致病火茶泡出酱油汤的关键。

这么说吧,用木柴制成的火柴棍,本身是划不出颜色的。

但点火烧一烧,小木棒燃烧后变成了炭。

用理工男的话来解释,有机物变成了无机物。烧焦烧黑的火柴棍,可以暂时充当眉笔去画眉毛了。

汤色偏暗黑的病火岩茶,从一开始,就已经不适合喝了!

《4》

三、劣质茶加量。

前两年春节,见识过一泡13克的岩茶。

一开始,没有仔细看泡袋上的克数。剪开之后,直接冲泡。快出水出汤的汤色,却让我们傻了眼。

哇哦,᠎浓浓的酱油汤。

揭盖闻,倒也没有闻到焦糊味,而是有着几分清幽花香。

打开看叶底,被沸水快速润了一遍后,干茶的舒展度尚可。

总之,达不到焙死的程度。

只能说,火功有些高,是那种新手喝不惯的高火功。

茶汤入口,舌面立刻是一排密密麻麻的苦味。

连泡2冲,茶味又苦又涩,滋味很浓,但汤感却不稠滑。

并且,那泡大红袍身上,同样发现了“有汤色无茶味”的问题。

明明汤色看着这么深,茶味入口怎么不醇不厚呢?

后来在包装信息上,找到了答案。

包13克的岩茶?!这下水落石出了。

它的汤色深,完全是因为投茶量远远超标。

至于茶味寡淡的原因,说白了还是俩字——品质。

内质不足,数量来凑。

这样的岩茶,能骗得过肉眼,但骗不过口感体验。

对一泡好岩茶来说,又苦又涩,谈不上“有茶味”。喝入口汤稠水滑,醇厚细腻,才是真滋味!

‫《5》

汤色太深的岩茶,不建议喝。

做青发酵适中的岩茶,汤色不该过分“发红”。

焙火程度适中,没有焙死的岩茶,汤色不该“黑化”。

冲泡浓度适中,茶汤颜色也不该一看就很浓重,活脱脱像是化了浓妆。

好岩茶,是香清甘活的。

上面点名的3类歪瓜裂枣式岩茶,问题多多。

劣质茶喝了,无益健康。

岩骨花香,稠滑细腻的好茶,才能带来“一杯吻喉润”的美妙感!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